今天读了一本书:《少年凯歌》—— 陈凯歌的年少时期回忆录。本想那是一本记载其趣闻的书,如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没想到全书尽是文革中不堪回首的辛酸故事,读罢唏嘘不已。
这是本好书。不过,与其说是回忆录,不如说是控诉。
由于就读于当时高干子弟云集的北京四中,陈凯歌阴差阳错地结识了一些“人物”的公子,并由此亲身见证了毛泽东一手策划的这场大革命:国殇民难,家破人亡,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家。我没有想到的是,他曾经在人民大会堂亲眼目睹毛泽东如何当众让刘少奇出丑,甚至亲眼看着老舍落魄地走向太平湖自杀。由此可以感受到陈凯歌年少的心灵在文革中受到了怎样的刺激、震撼和扭曲。陈凯歌自称这些经历决定了他的一生,看来此言不虚。
陈凯歌的文字还是很有水平的。现摘抄部分如下:
“人到十三岁,自以为对这个世界相当重要,而这个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光亮有时不过是黑暗安装的一道门,推开门就又走了进去。”
“(因为饥饿)我们对童话像对鞭炮一样又爱又怕,因为童话中总是提到糖果。”
“事实是,饥饿部分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而同苏联的冲突,仿佛一个举着雨伞在阳光中行进的雪人一样,偶然遇到一场暴雨,不仅可以避开晴日带伞的猜疑,且可以为自身的融化找到了根据。这是一场及时雨。”
我不知道这本书的国内版本是否有删节。我所读的是台湾远流出版公司的版本,其中有大量可谓“反动”的实话。例如:
“可新中国的同义语即是‘人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相信这个。—— 你无法不相信一个和你一同长大的说法,甚至你本人都是它的一部分,直到你有勇气首先否定你自己。”
“这个三千年来号称‘文物鼎盛’的中原省份,某些地方成了无人区,过后清理现场时,发现过煮在锅中幼儿的手臂。官方文件对这件事很少提及,提及时使用的词汇是‘非正常死亡’。在不多的几年里,死于此种非正常的人数在两千万到三千万之间。一个相当于澳洲人口总和的人群消失了,但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知道的人不告诉我们。”
“但是,人民却甚少怨言。原因中分量很小的是他们不了解内情,更多的是他们对这个制度还有信心。就算他们全部地明了内情,也会原谅当政者(我知道‘原谅’这个词不很合适,我们通常对比自己弱的人才用这个词)。…… 不但如此,他们欣赏毛泽东同苏联人的斗争。维护西方马克思主义纯洁性的重担,由数千年维护‘华夏正统’的民族来担当,表面上不同,实际上合乎逻辑,都基于同样的道德偏执。”
以上所有引用仅仅出自该自传第一章《天国》的前五页。全书正文有140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