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8日星期日

我眼中的悉尼歌剧院

SOH LOGO观看完震撼人心的2006年度国际新闻图片展,我又到楼下的州立图书馆阅读室查阅了几本关于中国和澳洲的综合性地图册,然后我决定就近去感受一下黄昏下的悉尼歌剧院Opera House)。

刚到悉尼的时候,曾经在西侧的 Harbour Bridge、东侧的 Domain 以及北侧的 Port Jackson 水面上欣赏过悉尼歌剧院那闻名世界的风采,但并没有实地去过那里。那时的感觉是,她怎么没有照片中看到那么洁白呢?

谁知,等我实地到了悉尼歌剧院下,摸着她斑驳的水泥柱,看着上面泛黄的瓷砖,我这才意识到这个只有 33 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岂止是不洁白,而且是旧得很!我都有点儿后悔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她,还不如只是远远地望她而心存美好,呵呵。

其实,从开始登上悉尼歌剧院外的阶梯开始,就已经可以感受到她的陈旧了。剧院外的阶梯是深色的,质地是很粗的沙砾,边缘已经没有棱角,看来有太多慕名而来的人曾经拾级而上。外墙水泥柱的外皮已经有所脱落,像是牛皮癣发作的样子。剧院玻璃门的样式很过时,外表磨损也很严重,与中国城市城乡结合部常见的茶色铝合金玻璃门无甚差别。剧院侧墙上的大茶色玻璃挂着自上而下积累的灰尘,边缘和角落上是或大或小的蜘蛛网。塑造歌剧院高雅外形的瓷砖已经开始泛出黄色,其工艺水平看起来与中国乡镇企业的瓷砖不相上下。歌剧院贝壳造型的内侧尽是雨水冲刷后留下的污浊痕迹,如同额前苍老的皱纹,很难想象这是一个 33 岁的“青年”应该有的样子。

进入歌剧院,昏暗的灯光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备有电脑的 Box Office 柜台在这样的灯光下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国内二星级酒店的前台。抬头可以看到未经粉饰的水泥墙体,虽然可以理解成这是一种风格,但往往给国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毛坯房改装的仓库,里面还常可以看到走线的痕迹。

卫生间里的设施也略显陈旧。但是洗手池的设计独具匠心,波浪式平台不仅看着舒服,用起来也很方便和卫生。卫生间门把手的镀铜已经有所腐蚀,摸上去有些粗糙的感觉,提醒人们这是一个曾经讲究但是现在失修的剧院。

我在里面的休息处读了一个小时的澳洲版《读者文摘》。等我走出歌剧院时已经天黑了,迎面看到的是灯光下辉映着的港桥。港桥是雄伟的,歌剧院是陈旧的。

不过,这似乎并不影响悉尼歌剧院在澳洲人心目中的地位。她依然是迷人的,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2006世界新闻摄影展

WPP 2006今天是2006年度国际新闻图片展(World Press Photo 2006)悉尼展区的最后一天。我早上10点钟赶到了已多次举办该展的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The State Library of NSW)。此时,展区内已经人头攒聚,一双双神情肃穆的眼睛正注视着展板上那些已被凝固的瞬间。

这样的专业摄影展览我已期待很久了。虽然有些经典的获奖作品早已在杂志或网上看过,但当真正面对大幅面的原作时,我依然为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超群的细节表现力而震撼。对于有些作品,所附的文字说明都已显多余,因为新闻人物的眼神和体态就足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

这些作品记录的几乎都是2005年这个世界上最不堪回首的瞬间,不是贫穷、仇恨和杀戮等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惊恐,就是海啸、地震和飓风等自然灾难而产生的绝望。除了某些记录体育赛事的作品中生动而有趣的情节能让观众会心一笑外,人们几乎都是紧缩双眉看着展板上那一幕幕震撼性的瞬间。

获奖作品中还有中国摄影家的作品。例如,关于深圳大芬油画村的一组新闻照片表现了那些在狭小的生存空间中挣扎的8000余位青年画家们的梦想、艰辛、执著和无奈。

这些新闻记者眼中的世界和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所经历过的场景似乎与地狱没有太大的差别。通过他们的镜头,我们算是感受到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虽然它不完美。

2006年5月14日星期日

我们与巨头们间到底有多少差距?

想了解目前我们与国外巨头们的差距吗?用 Google Trends 试一试吧!

也许你无法得到具体的数值,但我想你也许能非常直观地看到目前的“时值”差距,也许更是市值甚至是实质的差距,因为这是全球网民用鼠标客观投票的结果。我不能说 Google 搜索量的高低意味着技术或产品水平的高低或者其他能力,但至少能表明某个品牌受到全球关注的程度,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品牌的成功和市场价值。

我们先来看一下所谓PC产业三巨头的对比,因为联想声称自收购 IBM PC 事业部后已成为继戴尔、惠普之后的第三巨头。那么他们之间的品牌差距有多大呢?

[Dell, HP, Lenovo] 的搜索量对比表明,惠普大大高于戴尔,这与其产品线较戴尔丰富不无关系;而联想则基本停留在水平面上,与惠普和戴尔受全球关注的程度根本不能相比。新闻引用方面的对比表明,戴尔频频亮相于媒体,惠普则逊色许多,而联想依然基本保持更低的调子。2004年4月联想更名为 Lenovo 迈出国际化的第一步,其全球新闻引用量微有起伏;2005年12月的 IBM 收购案则使联想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但随后的前惠普 CEO 菲奥莉娜离职事件受到了媒体更为广泛的关注。尽管如此,这两家公司仍无法与戴尔在新闻引用方面比拼“出镜率”。

[Dell, HP, Lenovo] 的地区和语言对比显示了戴尔和惠普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区域和普及程度,联想则仅在印度有可见的一席之地,其他地区几乎可以忽略它的存在。即使是使用中文的网民,也更多地关注 HP 和 Dell,而不是 Lenovo。

然而,国内的统计结果 [戴尔 | Dell, 惠普 | HP, 联想 | Lenovo] 证明了联想在中国市场上的主角地位,无论是搜索量还是城市、区域的对比,都显示了联想是中国局部战场上不容忽视的力量。结合上述全球的统计资料,这再次表明今天的联想仍然是一个立足于中国的联想,它在全球 IT 市场上的表现和被接受程度都太弱了。

让我们再看一下除去联想以外,其它 PC 巨头的品牌对比(含 IBM ),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Acer, Dell, Gateway, HP, IBM] 的统计结果虽然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还包括业务范围的不可比性(如 HP 和 IBM 都有相当比例的非 PC 业务),但其搜索量的高低却与目前业界人士基本认可的排名大体相符。我们且不去细论 Dell 和 HP 谁一谁二,但 IBM 行三,Acer 和 Gateway 等争四保五的态势与目前的 PC 界的格局基本是一致的。那么,我们的联想在哪里呢?如果加进去,它还是会在基线上徘徊。

联想看来并没有真正成为全球 PC 界排行老三的领头羊,它与其它世界级选手们还是很有差距的。不能光用硬件的产量说话,品牌是一个综合的东西。

限于 Google Trends 只能支持 5 个关键词做比较,我们最后保留 Dell 作为基准,加入 Microsoft 和与 Lenovo 相关的 IBM、ThinkPad 作为参照,与 Lenovo 一起纵览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Dell, IBM, Lenovo, Microsoft, ThinkPad] 的结果表明了Microsoft 作为老大的地位,Dell 依然其次,IBM 保持行三,这三个品牌之间尚有较大的差距; ThinkPad 虽乃名门之后,但已经接近基线了,而 Lenovo 线几乎可以当作 X 轴了。这种品牌之间的直观差距,是否可以解释 IBM 为什么舍弃 PC 业务,甚至包括放弃这个名将之花的 ThinkPad 品牌呢?

这样看来,IBM 是审时度势的,把已经属于鸡肋的 ThinkPad 让给了 Lenovo,虽然 Lenovo 时至今日连这个鸡肋的影响力都不如。

联想是中国顶尖的 IT 企业,也应该是国内企业国际化的先驱,他们尚且如此,那么我们的其他企业呢?

我们与巨头们间到底有多少差距呢?

我不是泼冷水,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冷静地认识到这些差距,知耻而后勇。知道差距才能知道要追求什么,这是第一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非常多,切不可以为选了一个英文品牌、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设立了海外机构或者把总部迁往国外就算是国际化了,就可以得意地示人了。

国际化的路还长着呢,决非一日之功。

另外,Google Trends 的确不错,用数字和图表直观地告诉我们新闻炒作背后的事实,一如真正的 Google 搜索所做的那样。

2006年5月13日星期六

海外最关心联想集团的是越南人?!

Google 最近发布了 Google Trends 服务,允许用户查看常见关键词的统计结果。我试用了一下,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结果,现摘要列出若干:

1、海外最关心联想集团的是越南人,其次是印度人;

2、亚洲以外最关心联想集团的是加拿大人,估计也是华裔居多;

3、联想收购 IBM PC 部门,使其受国际关注的程度逐步上升,尽管距真正的世界品牌还有差距,但目前应该属于亚洲品牌的水平;

4、最关心 ThinkPad 的是日本人,其次是丹麦人和德国人,然后才是讲英语的人,中国人排在第七位;

5、联想的收购行动,并未对 ThinkPad 品牌原有的受关注程度造成影响,但是后者的名气与 2004 年年初相比似乎略有下降;

6、Lenovo 目前的名气没有 ThinkPad 大,而且还尚有很大差距;

7、联想在国内直辖市(包括其总部北京)受到关注的程度没有其它城市大,在贵阳、昆明和乌鲁木齐等等“偏远”城市最受关注;

8、浪潮倒在其总部所在城市济南受到广泛关注,其次是青岛,表明还是山东人最关心浪潮。

有关的 Google Trends 统计对比见 [Lenovo, ThinkPad],分项见 [Lenovo]、[ThinkPad]、[联想]、[浪潮]。

更详细和有趣的分析和对比见:
Is Lenovo being intensively focused on by the Vietnam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