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4日星期五

雷人的谷歌翻译

今天偶然发现一些来自西班牙的用户利用谷歌翻译(Google Translate)阅读我的英文摄影博客。我好奇地也试着用谷歌翻译把我的博客译成中文,结果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先说说博客的名字。博客的英文全称是“OZ Photographer - A Chinese photographer in Australia”,本意是“澳洲摄影者 —— 一位在澳大利亚的中国摄影者”。谷歌翻译的中文译法则比较雷人:“绿野仙踪摄影 - 中共摄影师在澳大利亚”。

把“Chinese”译成“中共”就已经很矫情了,把“OZ”译成“绿野仙踪”则更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通过搜索“绿野仙踪 OZ”才知道原来这和一部美国的童话故事有关。其小说的原文名字是“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中文被译作“绿野仙踪”。故事中的“奥兹国Land of Oz)”是一个虚构的国度,和澳大利亚没有关系。可是,“OZ”是澳大利亚的俗称,也是重量单位“盎司”的缩写,都应该比那个嘣呒哏儿的“奥兹国”更广为人知吧?俺不得不怀疑这负责中文翻译的谷歌工程师是台湾背景的看着“绿野仙踪”长大的主儿。

雷人的不止这些,多的是。比如:

把“Digtal Zoom (DZ)”翻译为“”数码变焦 (卵)”。

把“Son of M8”翻译为“儿子的M8公路”。

把“At first, three shots taken from the same standing place”翻译成“在第一,三杆取自同一常设地点”。

把“Dynamic B/W Film”翻译成“动态乙/ W型膜”。

“It was a fine sunny morning with very good clear visibility and a nice blue sky”翻译成“这是一个阳光明媚,今天的罚款非常好的清楚地了解和一个不错的蓝色的天空

把“HDR (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译做“人类发展报告(高动态范围成像)”。

把“AWB (Auto White Balance)”译做“澳大利亚小麦局(自动白平衡)”。

与谷歌翻译类似的在线翻译服务有不少,比较知名的有雅虎的“宝贝鱼”。宝贝鱼的翻译虽然也水平一般,但是没有这么雷人,整体质量比谷歌翻译好许多。

可以看出,谷歌翻译是在尝试一些更流行或更贴切的译法,但是没有结合上下文和学科分类。尤其是缩写,仅用一种缩写译法哪能通吃所有的场合?不雷人才怪。

2009年7月23日星期四

从力拓间谍案看中国信息安全

力拓间谍案近日被炒得沸沸扬扬。因为事关中澳两国在战略基础原材料领域的巨额投资和贸易,所以其事态发展一直广受两国企业界和政界的关注。对此间谍案的来龙去脉和具体细节,我不想多谈,因为这既不是我熟悉的领域,也不是我关心的话题。

我想谈的是:这个案件所反映的中国信息安全现状。

这里所指的“信息安全”,不是指狭义的仅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技术问题,而是指广义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商业秘密的意识问题,也就是大家对信息安全的敏感性问题,属于信息安全中“机密性(Confidentiality)”方面的管理问题。

据中国官方表示,“有关部门”已经“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证明被捕的四名力拓员工“为境外刺探、窃取中国国家秘密,给中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另据报道,这些证据包括在涉案的电脑中“发现了宝钢、首钢、莱钢、新钢、萍钢等中国数十家公司的详细资料,部分资料更详细到了原料库存、生产安排、销售情况等企业机密”。

姑且先不论这些数据属于“国家秘密”还是“商业秘密”,单就我对国内企事业单位的了解,相信这些所谓的秘密资料是完全可以通过许多途径获得的,直接的、间接的都可以。当然,这不是合法的,但却实际上是可行的。我曾在中国的此类工厂里工作过,原料库存、生产安排和销售情况等数据在基层各部门根本不算什么敏感的秘密。这些资料都是平时摊在办公桌上的东西,相关人员可以随意带着这些资料回家,也可以随意存放在个人的笔记本电脑或优盘上。

我不清楚这些钢厂是否对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过保密教育,也不清楚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经手的信息有无高度保密的意识。但是,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对此相当怀疑。国内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都做得相当不足,这类事例不胜枚举。我可以坦率地举个人的几个例子,包括商业银行、大型企业、政府机关,甚至还有军事科研机构。

先说小例子,看看国内银行是如何对待客户资料的。我用的是中国银行的国际信用卡。某日,我到其市分行换领新的信用卡。领卡前,银行职员指着柜台上的一个本子让我登记以示收到新卡。我看了一下,上面赫然记录着其他用户的姓名、完整卡号、地址和电话。如果有人暗自记下几个,这些资料足够用来发一笔横财。我当然拒绝填写此类资料,并向这名职员说明了这种做法的危害性。虽然她随后把此登记簿从柜台转移到抽屉中,但谁能保证此后这类信息不会被意外泄露呢?

再说说国内大型企业的商业秘密。我曾经在不同渠道接触过联想、新浪、华为、东软、浪潮、中创等国内知名IT企业的内部资料,涉及人事、市场、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内容之丰富和翔实超出我的想象。而且,这些渠道几乎都是来自他们的竞争对手。这些资料不光被用作竞争分析,还几经转手成了许多小公司起步的学习资料。另外,我也有机会受邀审核过部分企业,看到过他们提供的“官方”数据。实话实说,那些“官方”数据远没有我看到的“地下”版本来得真实。这些涉及企业核心秘密的的资料是如何传出来的?我不得而知,但相信是“内鬼”。

政府的例子就不再多举了,可以参考我2006年写的《关于国办密函》一文。需要说明的是,此文仅举例说明了政府部门因缺乏安全意识而“自曝”的秘密,并不包括那些涉嫌贪污腐败和国家安全的案例;而且,有些示例中的网址直到今天依然可以访问。

再举一个科研机构的例子。某科研单位参与了我海军某常规动力潜艇的技术装备升级项目。在2004年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具体参与该项目的一位技术专家向我们介绍了在潜艇上应用的新技术并展示了图片。我作为发言人之一事先拿到了所有的PowerPoint文件,包括这位专家的潜艇项目讲稿。我注意到这个讲稿不仅文字内容涉密,所附的装备图片也都是原尺寸的,足可以放大看清芯片型号和线路设计。会后,所有的讲稿被组织会议者好心地上传到某大学的网站上,并邮件告知所有与会者,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我获悉后,立即致电他们要求删除此讲稿。尽管这艘潜艇已于2003年因机械故障失事,尽管会议组织者在第一时间内应要求删掉了涉密讲稿,这都暴露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相当缺乏国家安全和保密意识。

所以,我想这类泄密问题在中国不只是孤例,只不过大多数是因为还没有被意识到、被发现或造成损失而成为泄密事件。我相信,力拓间谍案也是因为力拓突然中止了与中铝已达成的战略合作交易协议,造成中方巨大损失后才被中国安全部门正式确认调查的。中国安全部门能在较短时间内采取行动也说明他们此前应已有所察觉和准备。

我们再来谈一下前面搁置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问题。这两个概念可以有一定重叠,对于部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商业秘密应被视为国家秘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具体数据或信息的划分,应该是在“东窗事发”前,而不是事后。因为这不仅决定了事后追究谁的责任,更决定了事前就对机密信息已经有特别的保护(专人、专项)。否则,不仅保密信息不能事先得到有效的保护,事后也无法追究责任人。“国家秘密”有“国家秘密”的保护手段,“商业秘密”也有“商业秘密”的保护方法,两者不是一个级别,不可同日而语。

问题来了,那么此案中的那些钢厂的“原料库存、生产安排、销售情况”等信息算不算“国家秘密”呢?如果算,按规定那可是要定级的:“绝密”、“机密”或者“秘密”;而且,这要明确在相关文件上明确标识出密级,并且通常不应该是电子版。有报道称某保密专家认为力拓事件中的证据的密级“需要由保密局做出鉴定”,这简直是儿戏。如前所述,密级是事先定的,定了密级才能有相应的配套保密措施。哪那有事后鉴定一说。我很怀疑这个所谓专家的来历。

这些证据是否“国家秘密”决定了这个案件的性质,也决定了这些企业的相关责任人应该具备怎样高度的安全意识,应该如何保护这些信息,还决定了他们要为此承担的责任。

总之,对于信息安全而言,技术手段是非常重要的,是解决如何做好的问题;而安全意识是非常必要的,是第一位的,这是解决做还是不做的问题。技术手段可以靠资金投入来解决;意识问题可不是单纯用钱就能解决的,需要切实的培训、指导、执行和监督。

然而,国内的现状却是:技术有了,意识不足,而且是意识严重不足。

2009年7月15日星期三

梅德韦杰夫真的喝醉了吗?

今天收到朋友转发的一组照片,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最近出席在意大利举行的八国峰会时没出息喝大了,有一组照片为证。这可是新鲜事儿,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位国家的总统处理政务的时候醉酒的呢。

我跳到一个国内的论坛看了看这些照片。哈哈,的确非常搞笑。我尤其喜欢看梅德韦杰夫眼神发直的神态,比较憨,比较帅呆,呵呵。让我们来对比一下他的“标准照”和所谓的“酒后照”看看:

Medvedev_OfficialMedvedev_Drunk_1Medvedev_Drunk_2

我想这种新鲜事儿肯定国外也有评论,况且这些照片也不是国内记者拍的。在谷歌新闻上搜了一把,果然找到了一些相关的评论,还有更多的照片。相关的俄文评论看起来更多,只不过咱实在看不懂那些天书,不知道俄国人在嘀咕些啥。

摩尔多瓦的一家民间新闻门户不仅登出了许多照片视频,连这些首脑们刚刚喝了什么都列出来了。这篇短文说:根据意大利最大的新闻机构安莎社(ANSA,原文误为“ANSI”)的报道,首脑们工作午餐中的饮品有:

- Toast with Ferrari Spumante(烤面包配法拉利斯普曼泰,斯普曼泰为意大利产气泡酒的统称)
- Ferrari Perle Nerò(一种非常希罕的葡萄酒)
- Grappa Solero(一种改良传统工艺的意大利渣酿白兰地

这么好的酒,多贪两杯看来也是很情有可原滴(的)。就算是喝大了,也怪不得小梅嘴馋啊,他在俄罗斯喝不着嘛。

另外插一句,俺原来只知道“法拉利”是意大利的名车,却不知道“法拉利”还可以是名酒。查了维基百科后俺才知道这“法拉利”原来是意大利人的一个大姓,其古意大利文的本意是“铁匠”。难怪这么多“法拉利”呢,敢情不是一码事儿。长见识了。

要说起八国峰会上贪杯的事儿,这似乎也不是第一回。摩尔多瓦的这篇文章就提到了在2007年八国峰会时,法国总统萨科齐也似乎是多喝了点。在一段视频中,他神情尴尬地解释说“刚和普京在午餐时进行了一次长谈,所以迟到了⋯⋯”。怎么都是工作午餐?怎么都是和俄罗斯总统呢?

不过,人家俄罗斯媒体可不是这么看笑话的。英文的《真理报在线》就对此有很严肃的评论和分析。文章认为,“法国、俄罗斯和意大利的领导人看起来的确像是喝醉了。但是后来表明,这些照片显然是记者们挖空心思炮制的噱头而已。”("The leaders of France, Russia and Italy indeed looked like they were drunk. It later turned out, though, that the photos appeared as a result of reporters’ burning desire to produce a cheap sensation."

该文章评论道:“这类噱头经常出现在西方媒体上”。“有人视其为言论自由的表现,声称任何人都有权利调侃他们的政治领袖”。“所幸的是,这不是俄罗斯的传统,我们希望永远都不是”。注意哦,俄国人不认为自己是“西方”的,而且认为西方和他们的传统是对立的。

文章还从摄影的技术角度分析道:“那些摄影记者是用高速连拍功能拍摄的这些照片。这种功能会抓取到人们一些荒唐的姿势以及他们脸上滑稽的表情。我们都会有各种姿势,我们的面部表情也随时会有变化,一旦把一些动作从其他动作中剥离出来,这些动作就会看起来很怪异和滑稽了”。想想我们平时照相,的确是这么回事儿。

“这些摄影记者的鬼花招儿就是,他们先拍摄不少于一百张这三位政治人物的照片,然后特意挑出那几张丑化了的图片给那些耍噱头的人去报道。专家们说,那些记者们当时对准的是法国的萨科齐,而不是俄罗斯的梅德韦杰夫,因为这位法国总统已经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卷入多起丑闻了”。这种想法就有点偏颇了,完全是站在俄国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文章进而指出,“如果没有和那些照片同一场景的视频资料,任何人都会认为这三位政治人物的确喝醉了。然而,这段视频清楚地表明:那不是事实”。

该文章还试图抓出这个恶作剧的始作俑者。“最初,据说这些噱头照片是法新社(AFP)拍的。但是,俄罗斯的‘政治在线’网站发布了对法新社驻俄罗斯及前苏联首席摄影记者尤里·克多波诺夫(Yury Kodobnov)的访谈,他称法新社和这些照片没有任何关系”。这位资深记者同时认为,“这些照片是从德新社传出来的,并随后发到了世界各大通讯社。”

《真理报在线》不仅很严肃地分析了整个事件,甚至还呼吁读者“在其网上论坛讲出真相并谴责恶魔”("Speak the truth and shame the devil on Pravda.ru forum")他们竟然将恶作剧者称为了“恶魔(Devil)”,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此事的重视和愤慨。的确,一个总统的形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他们这样呼吁看来是为了维护俄罗斯的尊严。

需要提醒的是,《真理报在线》和原来的俄共机关报《真理报》是两码事儿,和目前俄罗斯境内发行的《共青团真理报》也没有任何关系。俄罗斯国内有多份名叫《真理报》的报纸在发行。原俄共《真理报》在1991年被叶利钦下令关闭后,其大部分职员于1999年加入网络媒体《真理报在线》,使其成为目前访问人数最多的俄罗斯新闻网站。

总的来说,仔细看了看这段视频,我也同意上面《真理报在线》的结论:梅德韦杰夫没醉。从视频上看,梅德韦杰和萨科齐都看起来很正常。梅德韦杰似乎是为了顾及围观的记者,才在东道主贝卢斯科尼指路后匆忙地向记者打了个手势,并做了个善意的鬼脸,没想到却落下了把柄。

尽管如此,我倒没有像俄国人那么上纲上线地看待这个问题;反而觉着那些照片不失为不错的摄影作品,抓住了那些不苟言笑的政治人物可爱的一瞬间。博得众人一笑和关注,有什么不好吗?我们不是经常看到小布什搞笑的瞬间吗?

我还希望能看到一些中国当权人物的类似照片呢,他们太古板了。

2009年7月10日星期五

厦门公交车趣闻

今天在“牛博网”上读到一则来自“豆瓣网”的趣闻。不管故事的真假,情节和描述都很有看头。现经编辑后转贴如下:

转贴:厦门历史上公交车里的最牛☓乘客
来自:到过海边才光荣
时间:2009-06-25 14:50:46

厦门的528公交车,经过松柏站,上来一名男乘客,自称是“自己人,没带钱”,然后就找位子坐下。

司机坚持要他买票,男乘客不理会,说有熟人在公交公司,并掏出手机开始打电话。

车上的乘客开始抱怨了,那名男乘客还是没有掏钱和下车的意思。

僵持了五六分钟,司机做了三个动作:“熄火、下车、抽烟”。一气呵成!

在乘客的抱怨声中,“杀”出一位大姐。

大姐冲上前,坐上驾驶室,也是一气呵成:“点火、关门、起步”。

载着一车乘客的528路,一路前行。

没买票的男乘客在车上惊慌失措;司机在车下,手上夹着烟,目瞪口呆地看着公交车开走了。

大姐一口气开了两站没停,到了她自己要下的站,大姐“熄火、开门、下车”。

那个不肯买车票的男乘客见势不妙也下车了。

约十五分钟后,司机打出租车追来⋯⋯

2009年7月5日星期日

刘晓波到哪里去了?

近日海外媒体一直在报道中国作家刘晓波因倡导《零八宪章》而被以“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正式逮捕一事。其中BBC中文网报道说:“新华社星期三(6月24日)称,刘晓波在星期二经检察机关批准后被逮捕。”

我想既然消息来源是新华社,那么应该在国内官方媒体上有此事的相关报道。搜索了一下最官方的《人民日报》网站,没有相关报道,只在其“舆情频道”下的“中文报刊监测系统”的快照中看到有来自《星岛环球网》和《澳门日报》的相关简报。

难道国内主流媒体从来没有报道过此事?我当然知道刘晓波的言论在国内是被禁的,但是政府既然认为刘有罪并正式逮捕他,那这个消息总应该是公开的吧?让人民群众知道他的过错、罪过以及受到的惩罚,不是更有利于宣传教育吗?

我想了解国内新闻媒体是如何报道刘晓波的,于是决定挑选10家最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进行验证。

如何确定10个国内主流新闻网站呢?为了按照国内标准判定主流新闻网站,我破例用了我认为是“百毒”的百度,通过搜索“国内新闻”列出前10位新闻网站如下:

  1. 新浪网新闻中心(news.sina.com.cn
  2. 中新网(www.chinanews.com.cn
  3. 网易新闻中心(news.163.com
  4. 百度新闻搜索(news.baidu.com
  5. 搜狐新闻(news.sohu.com
  6. 中华网新闻中心(news.china.com
  7.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gb.cri.cn
  8. 腾讯新闻中心(news.qq.com
  9.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www.cctv.com
  10. TOM新闻中心(news.tom.com

上述10个域名范围的应该有9,780,000个中文网页,其中内含关键词“刘晓波”的有387个。由于重名太多,在排除了无关的搜索条目后,确认其中的27条与我们所讨论的作家刘晓波有关。

遗憾的是,这些相关网页没有一个是官方的新闻报道,都是论坛里的帖子,相信其中不少是“五毛党”的作品。

这就奇怪了。抓了人,可以对外口头说说,却对内守口如瓶。政府既然给别人定了罪,却又遮遮掩掩,唯恐给国人留下什么口实。为什么这么心虚呢?!

2009年7月4日星期六

绿坝测试手记(三)

今天重新安装了一遍绿坝,

DNS

1.
Log Time Client IP:Port Destination IP:Port Protocol Agent Request
11:08:18 192.168.166.2:0 203.171.239.94:80 HTTP GET http://203.171.239.94/servermessage/message.htm
11:08:18 192.168.166.2:0 203.171.239.94:80 HTTP GET http://203.171.239.94/servermessage/hjhh.jpg


访问金惠的服务器,接收一个内含以下图像的网页,并将此图像显示在设置程序的首次启动画面中。


1.
Log Type GMT Log Time Client IP:Port Destination IP:Port Protocol
Firewall 4/07/2009 11:08:18 192.168.166.2:1234 206.246.118.250:37 Time(UDP)


绿坝访问了位于美国的"nist1-dc.witime.net"时间服务器,似乎是在同步时间。该时间服务器的IP地址在绿坝的监控进程“XNET2.EXE”中也可以找到。我们稍候会讨论到这个进程。

DNS

3.
Log Time Client IP:Port Destination IP:Port Protocol Agent Status Request
11:08:18 192.168.166.2:0 203.171.239.94:80 HTTP XNET2 200 OK GET http://203.171.239.94/softpatch/vNew.bmp

绿坝的监控进程再次呼叫服务器,调入一个位图格式的图像“vNew.bmp”。奇怪的是,该图像的内容就是其定位地址(URL)的文本,只不过成了位图格式,大小为275x16像素。这似乎是在用此图像文件的存在或大小来判定有无更新文件。这个办法土点儿了。

3.
Log Time Client IP:Port Destination IP:Port Protocol Agent Status Request
11:08:18 192.168.166.2:0 203.171.239.94:80 HTTP XNET2 200 OK GET http://203.171.239.94/countuser.asp?mima=caray12&localip=192.168.166.2&systemversion=WinXP&userinfo=Administrator


注意:绿坝的监控进程开始发送用户数据了!它通过GET方法调用了服务器端的一个过程,并将用户的私网地址、操作系统类型和用户名发送到了金惠。这就是工信部和金惠公司声称的“根本没有收集用户信息”?而且整个发送过程还是明文的,沿途的任何主机都可以随意截获此用户信息。这不仅是言而无信,而且是肆无忌惮。

从这个服务器过程的名字“countuser.asp”看,这似乎是一个对用户信息予以登记和计数的程序。可笑的是,虽然金惠这么随意地处置用户隐私,却很在意自身程序调用的安全性,在上述调用中需要输入密码予以验证。更可笑的事情发生了:这密码居然是嵌在查询串中以明文“mima=caray12”发送,实在匪夷所思。

再插几句。大家注意到了吧?这个查询串中密码的变量名是用汉语拼音拼写的,很亲切吧?这位可爱的程序员不会英文?不会吧,你瞧后面的变量名都是很地道的英文呢,什么“localip”、“systemversion”和“userinfo”啥的。那这反映了什么?这反映的可不仅是这个程序员的素质,而是开发商金惠公司的素质!他们甚至没有一套基本的程序开发命名规范!这对于一个正规的软件开发企业来说简直不可想像。结合我对绿坝软件在架构、用户界面、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的整体了解,我有理由相信金惠是一个水平相当一般的作坊式企业,也实在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软件质量能通过所谓国家级的权威检测。这种软件被国家认可,实在有辱中国软件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

这样的设计实在土的掉渣儿,根本无法保证用户信息收集的数据完整性,因为我们可以随意手工或用程序送出各种毫无意义信息到金惠的那个运行微软II6的ASP.NET服务器。比如,直接在浏览器上输入地址

http://203.171.239.94/countuser.asp?mima=caray12&localip=192.168.166.2&systemversion=WinXP&userinfo=Administrator

该网址不存在


在用户的浏览器端放置Cookies。


4.
Log Time Client IP:Port Destination IP:Port Protocol Agent Status Request
11:08:18 192.168.166.2:0 203.171.239.94:80 HTTP XNET2 10054 GET http://203.171.239.94/softpatch/kwupdate.dat


"10054 An existing connection was forcibly closed by the remote host."
现有连接被远程主机强迫关闭